top of page

〈「氣餒」──「怪那一位安徒生」〉

黃天逸牧師


        「氣餒」── 這是指心理學上的一種狀態或過程,其中,個人對於繼續從事某些特定行動、目標的追求或對結果的期盼感到失去信心、熱情不再,甚至再沒有盼望。這狀態通常源於個人受到了長久不公義的批評、挫折與失敗的衝擊、缺乏支持系統、感覺無助,甚至是自我懷疑,因而使個人的動力減少,又或者影響了對目標追求的持續渴求。

        多年前林奕匡的一首歌《安徒生的錯》,筆者曾經問師母:「安徒生有甚麼錯?」兒時讀安徒生故事,感受到其中都承載著正面的意義和價值觀的,然而,到底安徒生錯甚麼?再細味歌詞(藍奕邦填詞),其中一句寫道:「從前誤信謙遜 坊間先會表揚 原來是更荒誕 蒼生先會誇獎」。雖然這道理難以明白,但活在當下,我們都體會到呢!原來,「荒誕」已然成為了「正常」,甚至我們都難以接受那「為何善惡不分 偏偏得到景仰」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「當下」確實對我們一直所相信的帶來了沉重的衝擊,並且,這衝擊更是持續的、以致我們彷彿都沒有看見終點的可能。毋怪乎,如此的現實使我們的「如今」強烈地質疑著我們的「從前」── 何解「如今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與我們「從前」所學習的大相逕庭?

        我們這一切對現實的疑問都沒有得到答案!然而,正如歌詞所寫:「若我忠於安徒生 繼續去忠貞做人 我會否可得到蒼天的護蔭」,這一句留下來的是一個對上天的發問、背後也是對上天仍然抱持著的一份盼望。因此,即使「氣餒」、但我們卻仍然要堅持信念 ──「繼續忠貞做人」,因為我們都知道「這種高貴尚未曾脫軌」的。

        《哈巴谷書》2:5裡,先知說:「迦勒底人自高自大、心不正直;惟義人因信得生。」呂振中譯本將下半節譯作:「惟獨義人卻必因其忠信而活著。」聖經作者要我們明白:哪怕周圍環繞我們的都是「惡人」,但「我」卻仍然要守著我們的「純全」和「正直」;哪怕「惡人」看似興旺,但「我」卻是拒絕背棄我們的信仰;即使我們都處身於最深沉的黑暗與邪惡之中,但「我」卻堅拒成為「惡人」。這是我們的信仰、也是我們對上主的「忠信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氣餒」是可以的;只是,我們不能失去對上主的「忠信」!


(歡迎全文轉載)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